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
西北羌族与华夏族2000年的斗争与融合
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
wadj0458
2008-9-10 20:21
# 1
羌,在古代往往是对我国西部氐羌族群的通称,历史非常悠久。《国语·晋语》记述,炎、黄二帝为兄弟,黄帝得姓姬,炎帝得姓姜。《左传》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在甲骨文字中,羌从羊从人,姜从羊从女,两字相通,表示族类与地望用羌,表示女性与姓用姜。直到春秋,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我诸戎四岳之裔胄也。”(《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商周时羌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出自西系,在夏代,除夏启曾对有扈氏进行征伐涉及今关中地区,很少见到夏王朝与西方及西北方各族矛盾冲突的记载(当然,关于夏代的文献记载本身就很少,尤其是夏代还没有甲骨文出土)。出自东系的商人灭夏之后,西方与西北各部落方国随之臣服,但商代中晚叶,武丁以来的甲骨卜辞却反映出商代主要边患与征伐方向都比较集中在西方和西北方,主要方国有土方、羌方、鬼方与周方等。《诗·商颂·殷武》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见,羌人遭到了中原商朝的进攻。对土方,武丁妇好也曾统兵征伐。卜辞中“登人”是征伐征集军队的意思,征土方一次征集达3000人,甚至5000人,征伐和入侵的次数也非常频繁。1930年郭沫若先生已提出“所谓土方即是夏民族”,详征甲骨卜辞与文献记载,断定土方在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即夏遗民之未服商朝的方国,武丁时屡次进行征伐。
     
    羌族在卜辞中,专称指称为羌的方国,泛称则包括西方与西北各部落和方国。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方国地理》所举武丁时一次征伐方的卜辞,征集归好之族3000人,“旅万人,共万三千人”。此外,还有北羌、多马羌等专称。《综述》共举关于北羌、马羌的卜辞五条,只有一条是记录对北羌的征伐,其余四条都记录着北羌与马羌对商朝的臣服。卜辞中商朝捕获羌人(“隻羌”)或用羌人作人牲、做奴隶,都是统称为“羌”。商代用人牲的羌的涵义并非仅限于羌方的臣民,而是对西北游牧民族的统称;‘隻羌’卜辞不是卜对羌方的战争,而反映了对西北各方国边民有组织的劫掠运行”(罗琨:《商代人祭及相关问题》)。在商王朝不断发动的战争中,大量的羌族沦为奴隶。
     
    商朝不断向被他视作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充分表现了奴隶占有制的商王朝民族压迫的特点。他们将这些主要是俘获也有一定数量进贡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祀典,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其中武丁卜辞有“戊子卜,宕,贞亩今夕用三百羌于丁。用”,“丁是武丁至祖庚、祖甲之世祭祀最隆重的祖先之一,多认为是指祖丁。辞末缀验辞‘用’,表现占卜后三百羌人一次被杀祭了。这是甲骨文中能确知的一次实际杀祭的最高数字”。在用作人牲的羌人中,不仅有一般的羌人,还有用“二羌白[伯]”的记录,而对夷人、奚人很少见用作人牲的记录,“以国族名相称的人牲除羌以外,出现在卜辞中次数一般较少,有的仅一二条”(《甲骨探史录》)。除了作人牲,羌人奴隶多用于作畜牧生产,偶也有用于农耕生产,这些生产奴隶奚人及其他各族较多,而羌人则主要是用于作人牲。陈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羌可能与夏后氏为同族之姜姓之族是有关系的”。
     
    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伐。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史记·匈奴列传》)。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王事天子”的关系。在今山西省境内,商代原有许多羌人部落与方国。姜姓有申、吕、齐、许等诸侯,周夷王时,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犬丘,成的母亲是申侯之女,申的这一支对西戎有重大的影响,与周也保持较密切的关系,大概是姜姓申国仍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称为申戎或姜氏之戎。申的另一支,与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关系。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控制南方。幽王无道,失信于诸侯,宠褒姒,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增国(也在今南阳市境内)及犬戎攻镐京,杀幽王,西周灭亡。
     
    周初,唐叔受封于晋南,仍“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可见当时晋南仍有不少羌戎。晋惠公招姜戎安置在晋国南部。这一部落群,大概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所伐的申戎。申,姜姓,故称姜戎。姜戎于公元前638年南迁,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帮助晋国邀劫袭郑未成功的秦师于崤,俘虏秦国盂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可见姜戎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姜戎子驹支追述晋惠公因诸戎是四岳之后,才把诸戎安置在晋国南部,成为晋国“不侵不叛之臣”。然而此时距南迁已80年,驹支仍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币不通,言语不达”(《史记·秦本纪》卷五),民族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春秋战国之际,伊洛地区诸戎已被韩、魏并灭,姜戎也不复见于记载,其它鲁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戎部落已被吞灭。只有陇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的前驱。
(二)秦和西汉时羌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从秦襄公至秦武公将近百年,主要精力放在收复汧陇以东、华山以西的平原地区,也已开始了兼并陇山地区诸戎的尝试。公元前688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冀之戎,初县之”。这是秦国设县的最早记录,也是春秋时期最早的设县记录之一。邽县,西汉改为上邽县,属陇西郡,应劭说:“即邽戎邑也”,故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一直到战国时期以前,秦国主要是向西兼并诸戎。秦穆公用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陇山地区及陇以西则自夏商西周以来,都是羌戎分布之区。
     
    秦修万里长城,羌人分布在临洮长城以外。汉王朝初建,无力对匈奴实行反击。匈奴为切断汉朝通向西域的道路,并从东西夹击关中,力图南下连结羌人酋豪。而汉王朝则将隔绝匈奴与羌之联系,作为一项重要的防御措施。汉武帝元狩二年,汉大将霍去病出兵居延(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向北深入2000里,迫使匈奴浑邪王投降。为了保证西域通道及“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后汉书·西羌列传》)”,先后在河西设立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郡,把许多羌人置于汉廷的统治下,羌人自然要反抗,联合匈奴反对汉朝。汉元鼎元年,青海地区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羌等解仇结盟,合兵10余万,进攻今居、安故(今甘肃省临洮县南),并围枹罕(今临夏市)。而匈奴与之配合则派大军“入五原,杀太守”,声势大张。汉武帝刘彻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10万讨伐,镇压了羌人的反抗。为了加强对羌族的控制,汉武帝“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部分羌人在战乱中“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河西地空”,汉朝开始大规模移汉民前往屯田,以隔绝羌胡。汉昭帝始元六年,从陇西郡中分出金城郡,汉宣帝刘询时,又增设允街、河关县。并设属国都尉,统辖羌人。上述措施,并未能阻止匈奴贵族与羌人酋豪往来,再加上有些汉官对西羌任意欺压,汉羌矛盾很尖锐。
     
    汉朝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行视诸羌,分别善恶”时,又恃强大肆屠杀,“召先零羌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后汉书·百官志五》卷二八)。激起羌人怨愤,不仅先零、罕等部纷纷起兵,连原降汉的杨玉等部也继踵响应,集众5万人,北上攻金城。汉宣帝调关中和陇右各地兵6万,由后将军赵充国率之前往镇压。汉神爵元年,赵充国至金城,一方面把先零羌驱之至青海湖附近,“卤(虏)马、牛、羊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另一方面对罕羌采用争取瓦解政策,并宣布:“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灭亡……犯法者能相捕斩,除罪。斩大豪有罪者一人,赐钱四十万,中豪十五万,下豪二万,大男三千,女子及老小千钱,又以其所捕妻子财物尽与之。”这样就瓦解了其联盟。5个月内,结束战争,汉兵渡过黄河、湟水,而先零羌受重创。据赵充国奏:“羌本可五万人军,凡斩首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溺河湟、饥饿死者五千人,定计遗脱与煎巩、黄羝俱亡者不过四千人。”可见羌人损失很大。
     
    汉元帝刘奭时(前48—前33年在位),又向彡姐羌用兵。前42年(永光二年)秋,陇西乡姐羌等7种羌3万众举兵反。汉右将军冯奉世率12000名以屯田为名前往弹压,为羌人所败。汉再发三辅、河东、弘农越骑等及别种羌呼速絫、嗕种共6万之众击彡姐羌等败之。西羌屡挫,汉王朝乘机派军驻守。
     
    西汉末,王莽于公元41年(汉平帝元始四年),派中郎将平宪等诱骗当时游牧在西海(青海湖)一带的卑禾羌首领良愿将本部12000人西迁,“居险阻处为藩蔽”,而“献”出鲜水海(即青海湖)及允谷盐池“平地美草”之地。王莽遂置西海郡,辖修远、监羌、兴武、罕虏、顺砾五县,“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汉书·赵充国传》卷六九)。当时西海郡成为王莽政权流放犯人的场所。两年后,西羌庞治怡、傅幡反攻西海郡,欲夺回故土,被王莽遣护羌校尉窦况所镇压,演足了巧取豪夺的民族压迫把戏。
     
    (三)东汉时羌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东汉对羌人,一方面实行镇压政策,另一方面强迫迁徙,以分散其力量。建武十一年,陇西太守马援将游牧于大榆谷(今青海省贵德县东黄河南岸一带)的先零羌徙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58年(东汉永平元年),强迫迁移烧当羌“七千口置三辅”。101年(永元十三年),护羌校尉周鲔及金城太守侯霸又将塞外降羌6000余口强迁至汉阳、安定、陇西诸郡。因此,羌人至东汉安、顺二帝时,已出现了西羌与东羌(内迁的羌族)的区分,这也为魏晋时期华夷杂处导致大乱埋下祸根。
汉朝对边郡羌民设官置尉进行管辖,而汉兵的戍边屯田又往往侵夺羌民的耕田和牧场,稍有不服,则出兵镇压和掠夺。内迁的羌人,“与华人杂处,族类藩息”,受到东汉官吏及地方豪强的奴役,苦不堪言,因而奋起反抗。东汉初,司徒掾班彪论述凉州郡县侵凌降羌,导致降羌反抗事件时就提及:“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资治通鉴》卷五二)其中大部分羌族“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塞候时清,则愤怒而思祸;桴革暂动,则属鞬以鸟惊”(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第94页)。是汉族豪强以羌民为部曲或兵丁,驱使其耕牧及打仗;同时,边塞将吏的残酪剥削和压迫,使羌民不断爆发起义,这一点连汉朝的大臣都不得不承认,“建武九年,司徒掾班彪上言: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夫蛮夷寇乱,皆为此也。”汉明帝(显宗)也说:“昔桓公伐戎而无仁惠。故《春秋》贬曰:‘齐人’。今国家无德,恩不及远,羸弱何辜,而当并命!夫长平之暴,非帝者之功,咎由太守长吏妄加残戮。(《后汉书·西羌列传》卷八七)”不过是把屠杀羌人的责任推卸到下层官吏上。如果这样也可以的话,那东条英机也没有直接参与南京大屠杀,但能说他不负发动侵略的责任吗?果不其然,汉明帝“复遣中郎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等击滇吾于西邯,大破之..余悉散降,徙七千口置三辅。”继续残酷镇压羌人,可见汉明帝根本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
     
    东汉时,东西羌及白马羌的起义前后达50多次,其中大规模的有5次:
     
    第一次为77年(建初二年)至101年(永元十三年),由于汉代统治阶级不断侵夺河湟地区的西羌耕地和牧场,将其赶入贫瘠苦寒的山野;还无故逮捕羌族首领,随意掠夺羌妇女为妻妾,因此,河湟地区以烧当羌为首,联合封养、烧何、当煎、当阗、卑湳等,并与湟中月氏胡、张掖卢水胡联合掀起了长达70余年的羌民大起义。汉章帝(肃宗)建初元年,发生了官吏掠夺羌妇女为妻妾的事情,“安夷县吏略妻卑湳种羌妇,吏为其夫所杀”,还引起羌人暴动,陇西太守孙纯“斩首虏数百人”,仍然不能制止,金城太守郝崇被羌人击败,“轻骑得脱,死者二千余人。”后来反复镇压,才把羌人平定下去,但为了防止他们再反,不得不将他们遣返“各归故地”,羌人回到被汉人侵占的家乡,赢得了反压迫的阶段性胜利。
     
    第二次为107年(安帝永初元年)至118年(建光元年),延续12年,东汉王朝集兵50余万,耗资240亿。水初元年,东汉王朝遣骑都尉王弘强征金城、陇西、汉阳3郡数千骑兵出征西域。途远羌人愁怨,至酒泉,多逃散,各郡发兵截之,毁其庐舍。各地羌民和戍兵集中在张掖郡日勒县(今甘肃省永昌县西),揭竿而起,攻亭堠,杀官吏,展开以北地、安定、陇西为中心的起义。“群羌奔骇,互相扇动,二州(并、凉)之戎,一时俱发,覆没将守,屠破城邑”(马长寿:《氐和羌》,第106页)。东汉王朝即调5万兵会于汉阳,分路出击,滥行屠杀。而羌民“归附既久,无复器甲”,乃,“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郡县畏懦不能制”(《后汉书·西羌列传》卷八七),终于击败东汉5万之兵。先零羌的酋豪滇零,趁机于北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县西南)建立政权。众羌推滇零为“天子”,封官授印,以下奚城(今宁夏灵武县东南)为都城。招集武都郡的参狼羌和上郡、西河的羌胡共同作战,并联合以杜琦为首的汉族农民起义,攻取上邦城。势盛时,北据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东至河东、上党、河内;西有陇西、汉阳二郡及金城郡东部;南抵汉中郡西南。此次起义长达12年,建立了羌人第一个政权,给东汉王朝以很大打击。
     
    第三次为公元140年(东汉顺帝永和五年)至145年(永嘉元年),金城、陇西的且冻、傅难诸郡羌与安定、北地两郡的罕羌、烧何羌联合反对汉朝官僚贪污暴行的斗争。历时6年,东汉王朝集兵10万,耗资80亿。千139年(永和四年)以虐刻横暴著称的耒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到州之日,多所扰发”,激起羌人再度起义。次年,“且冻、傅难种羌等遂反叛,攻金城,与西塞及湟中杂种羌胡大寇三辅,杀害长吏”。东汉派马贤为征西将军,率10万兵屯汉阳,并于扶风、汉阳,陇道筑坞壁300所,分别镇压起义军。羌人采取避实就虚,迂回包抄的策略,并于141年(六年)春,激战于射姑山,大败汉兵。继而,北地、安定之东羌与金城、陇西之西羌会师,分三路出击:东路由巩唐羌先攻陇西,旋攻三辅,毁汉皇室陵墓;北路罕羌攻北地,败北边太守贾福和武威太守赵冲所领官军;西北路军由众羌的八九千骑组成,攻武威郡;三路挺进,震撼凉州和三辅。东汉采取瓦解利诱、各个击破的政策,迫使罕羌邑落5000余户归降,旋歼据守的烧何羌3000余落,其它各部落万余户羌民义军亦相继归降。144年(建康元年)春,虽发生令居护羌校尉营内从事官马玄参加羌民起义,“将羌众亡出塞”的事件,但很快被代理护羌校尉卫瑶等追击,“斩首八百余级,得牛马羊二十余万头”(《晋书·江统传》卷五六)。至145年(永嘉元年),又有离湳、狐奴等5万多户羌人投降,使这次起义最终瓦解。
第四次为159年(延熹二年)至169年(建宁二年),陇西烧当等8种羌、安定先零羌、上郡沈氐、牢姐等羌先后在并、凉及三辅展开反暴政斗争。历时11年,耗资44亿。159年(延熹二年),东汉以残酪镇压山东农民起义而著称的段熲为护羌校尉,东西羌起而反抗,合力攻并州、凉州及三辅,官军每战辄败,段熲几丧命,被免护羌校尉之职,另派庸弱无能的胡闵充当校尉,羌族起义规模更扩大。东汉又派皇甫规为中郎将,持节监关西兵。皇甫规从历次羌人起义的原因分析中窥知:“羌戎溃叛,不由承平,皆由边将失于绥御。乘常守安,则加侵暴,苟竞小利,则致大害”,“酋豪泣血,惊惧生变”。上任后,奏斩“受取狼籍”、“多杀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吏,以收民心。“先零诸种羌慕规威信,相劝降者十余万”(《后汉书·西羌列传》卷八七)。但皇甫规竟以“货赂群羌”罪名被贬。163年(东汉延嘉六年),重命段熲为护羌校尉。段熲更加凶恶地推行屠杀政策。次年春,封缪、良多、滇那等羌酋豪355人被迫率3000落降。165年(八年),段熲又出击勒姐、当煎羌。168年(建宁元年))段熲在泾阳(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击败东羌,羌人撤入汉阳山中。次年,汉兵进入穷山深谷,屠杀近2万人,招降4000人,被分别安置于安定、汉阳、陇西3郡,东羌起义斗争以失败告终。5年间,段熲等“凡百八十战,斩三万八千六百余级,获牛、马、羊、骡、驴、骆驼四十二万七千百余头”。
     
    第五次为184年(中平元年)至189年(六年)以金城“义从羌”、陇西先零羌为主爆发的起义。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冬,继关中黄巾起义之后,金城、陇西、汉阳三郡发生了北地降羌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凉州义从羌以及少数汉人官吏参加的联合起义,众10余万,攻下不少郡县,前锋曾抵达三辅的西部。最后由于羌人起义军内部分裂和有些将领降汉而使斗争受到挫折终于失败。
     
    羌人起义斗争前后延续10O余年,虽然由于没有明确的政治目标,组织比较松散,力量对比悬殊等原因,被东汉王朝残酪地镇压下去,但对推翻腐朽统治的东汉王朝,起了促进作用,迫使其“驰骋东西,奔救首尾,摇动数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资”。仅第二、三、四次耗资即达360余亿,无怪乎范晔于《后汉书》中惊呼:“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
     
    (四)西域、西南等地诸羌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在古居延海(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额济纳旗北境,清以后分为东海、西海)一带,曾发现西汉宣帝神爵年间(公元前61—前58)为优抚被羌人杀死的边塞官兵所书的木简,简文明云:“各持下吏,为羌人所杀者,赐葬钱三万,其印绂吏五万……”居延海一带水草丰美,系蒙古高原通往河西与西域必经之道,故既是匈奴联络蜡羌与河湟羌共同袭击汉朝的重要据点,又是汉朝出击匈奴的前沿阵地。此地区的羌人也许在宣帝元康年间(前65—前61),曾配合先零羌起兵,与汉朝军队发生冲突,造成汉军的伤亡。可见,居延海一带羌人虽受匈奴控制,但仍保持有自己一定的战斗力。
     
    在西南地区尚活跃着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及其繁衍的分支。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在安宁河流域及雅砻江下游置越嶲郡,故又称牦牛羌为越嶲羌。公元117年(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十二月,越嶲羌封离等以“郡县赋敛烦数”、“长吏奸猾”,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史称“永昌、益州、蜀郡皆叛应封离,众至十余万,破坏二十余县,杀长吏”(马长寿:《氐与羌》,第29页)。反抗斗争坚持近2年,打击了东汉在西南的驻防力量,迫使东汉将“侵犯蛮夷”的奸吏90人,“皆减死论”;同时有力地支持了西北羌人的大起义。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羌人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三国时魏、蜀、吴为各自扩充地盘和势力,加强对西北诸族的控制,处于三国交界勇悍善战的羌人往往成为三国统治者争夺和利用的对象。早在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曹操于灭“平汉王”宋建,诸羌归附后,即置四平郡,以加强对甘青羌人的控制。蜀汉时于羌人聚居的坟山郡亦增设平康县、白马县、都安县、升迁县,并改置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还在汶山郡沿边建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国,修屯牙门,增强对羌人地区的防守。同时,曹魏及蜀汉纷纷强制将羌人内迁,并大量征调为兵和服各种徭役。曹操军队中就有不少羌人,诸葛亮指挥的精锐部队则包括“賨叟、青羌”(《后汉书·西羌列传》卷八七)。
     
    羌人不堪曹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奋起反抗。如公元247年(魏正始八年),陇西、金城、南安、西平诸羌酋饿河、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率众反魏,与蜀将姜维联合攻魏城邑,凉州名胡治无戴亦起兵响应,围武都郡城。魏发兵大肆屠杀饿河、烧戈等,降服万余落。次年,蛾遮塞等于白土城为魏将郭淮击破。蜀汉地区羌人亦曾进行过各种反抗。如公元231年(建兴九年),汶山羌暴动,蜀汉遣安南将军马忠、将军张嶷讨伐之,遭到他里羌人等扼险抵抗,后改用招降而破他里,使其余各部羌人出降或奔窜山谷。247年(延熙十年),汶山羌人又起兵,被姜维平定。
西晋时,羌人几乎遍布关中,据江统《徙戎论》的估计“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此数十百万戎狄包括匈奴、卢水胡、氐、羌等,主要分布于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当时内迁的羌人,逐渐转向农耕定居。有的尚保留着部落组织,其酋豪受魏晋封号。有的羌人则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纳钱粮。西晋统治者往往将羌人沦为奴隶,任意转贩、凌辱及打杀。并置西戎校尉,管理氐、羌、杂胡事务;护羌校尉,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管理陇西、河西地区羌、杂胡、鲜卑等事务;西夷校尉、管理四川羌、氐等族。西晋统治者对内迁诸族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羌人等的激烈反抗。269年(晋泰始五年),安定、北地的羌族就参与鲜卑秃发树机能的起事。294年(晋元康四年),匈奴郝散在上党起事。两年后,其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联合起兵,杀北地太守张损,败冯翊太守欧阳建,引发了秦、雍氐、羌的联合起义,共推氐人齐万年为帅,挫败晋兵。
     
    晋室南迁后,姚氏建立后秦政权,姚氏是南安(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赤亭羌人,系西羌烧当后裔,世为豪酋。姚苌利用前秦大败之机,大败慕容冲将于新平南,又破称帝于长安的卢水胡郝奴,乃即帝位于长安,改元建初,国号大秦,改长安为常安,置百官,史称后秦。苌死,长子姚兴继位,改元皇初。在位期间内修政事,广招人才,免奴为良,崇尚儒学,弘扬佛教,使后秦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姚兴死后,宗室发生内斗,东晋大将刘裕北伐,攻破长安,前秦灭亡,刘裕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不顾关中百姓的苦苦挽留,撤回江南,公元420年,废掉了东晋的末代皇帝,改国号为宋,东晋灭亡。
     
    羌人自后秦建国后,广泛分布于北方诸地。后秦亡,秦州、泾州、河州、华州等地羌人,由于连年发生反抗北魏的斗争,遭到镇压,流散四方,和汉族及其它民族接触更为频繁。北魏、北周等亦在甘、青、岷江上游等羌人聚居区设置郡县以加强控制。在客观上有助于消除民族隔离状态,促进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更促进北方诸民族的汉化,推动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羌人与汉人错居杂处,互相通婚。
     
    因此,关中和陇东的羌人自北朝以后,虽往往聚族而居,而经济、文化与汉人已相差无几,至唐中叶逐渐与汉族融合。河湟和陇南的羌人初受吐谷浑的影响颇深,他们的服饰、习俗等曾一度有鲜卑化的倾向,但从唐代以后,吐蕃统治这些地区后,逐渐藏化。只有居住在四川西北部汶、理、茂各县的羌族,自以秦汉至于近代仍保持古羌语言、文化及习俗。
引用

hkman2413
2008-9-10 22:19
# 2
勁!
Thanks u share
引用

heeroyuy
2008-11-22 12:23
# 3
It's very detial and useful.Thanks for sharing.
引用

DIZSCUZ 5.5手機版
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s © 2002-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79247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enabled